每到夜晚,崇阳县委、县政府办公楼旁的大集广场灯火辉煌,人们载歌载舞,尽情享受。一位在广场跳舞的退休干部说,这1万多平方米的广场,原是县委机关辅助设施用地,四周做了院墙,门口设了岗哨;后来县委让地于民,这里成了民众的乐园。
过去,为防止上访群众堵门,崇阳县委在四楼常委办公室走廊设了一道铁门,还在大院外建了一道围墙,群众戏称为“保护门”、“隔心墙”。
干群隔膜,怎能和谐,何谈发展?在一次常委会上,新一届县委班子形成了共识。2005年6月,县委领导带头拆除了“保护门”,去年8月,又果断拆除了800多米长的机关大院围墙,把用于建机关辅助设施的土地分别建起了市民急需的天城剧院和大集文化广场,于今春向市民开放。
拆除办公楼铁门和机关院墙后,县委成立由公安、工商、土管等10多个职能部门组成的信访接待中心,办公地点就在县委大院对门,以方便群众上访。
为消除历年信访积案问题,县委召开千人大会,宣传信访条例,告诉群众信访渠道;县委书记周亨华、县长程群林等近20名县领导,每月定期到信访中心接待上访群众,到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县领导还对历年信访积案实行包办制,不解决问题不脱钩。
县委敞开大门接访,使西藏兵安置、征地补偿、民师裁员、企业改制等215件长期遗留下来的疑难案件得到解决。今年元月至7月,县级领导包办的82件积案,办结率已达90%。随着一大批信访积案的解决,群众来信来访大幅下降,全县受理群众来信来访量比2004年下降了53%。 (记者张兴旺、任浩、通讯员王锡军、蔡亚君)
由拆除“隔心墙”想到的
黄辉斌
《湖北日报》昨日(8月30日)报道,崇阳县委新一届领导班子敞开胸怀亲民,相继拆除了县领导办公室走廊里的铁门和县委大院的围墙。并将大院融入市民广场中。该县的此举令人欣慰。一般来说,机关大院设置围墙,领导办公室前安装铁门,初衷多是为了保障安全。但这需要处理好保安全与防阻隔的关系。否则,就容易导致群众进大院、见领导很不方便,从而产生与群众的“隔心”作用。如今,崇阳县领导机关干脆拆除了这些“保护门”、“隔心墙”,并在联系群众、接访群众和为群众排忧解难上下功夫,明显拉近了干群距离,融洽了干群关系。由此,笔者想到,领导者要让群众称心、满意,最关键的,就是要在亲民为民上多做努力。
譬如,应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密切同群众的感情。领导者心里不装着群众,遇事不想着群众,就难以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容易滋生“官本位”思想,甚至会因此疏离群众、脱离群众。只有防止这类现象,多亲近群众,才能在干群之间搭起一座座连心桥。
再如,应迎难而上,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群众有困难、有诉求来访,领导者若采取“能躲则躲,能推则推”的办法,只会积压矛盾,潜伏危机。因此,避而不见不如主动相见,拖而不决不如趁早解决。这既是领导者应尽的为民职责,也是化解矛盾的有效之策。实际上,只要注重“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民有所盼,我有所办”,不少问题就不难得到妥善解决。
从“保护门”、“隔心墙”的设置到拆除,从“一关一围”到“一开一敞”,其转变不仅体现了一种亲民情怀,也凸显了一切为群众着想、为群众服务的宗旨观念。笔者相信,这样的转变越多越深刻,就越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越能促进社会和谐。(摘自2007-8-31 湖北日报 三楚放谈)